皇冠足球比分_澳门皇冠-劲爆体育官网

图片
当前位置 : 首页 / 新闻中心 / 本地动态

每天1万斤发往上海——“芦笋村”里笑声多


来源 : 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 : 2024-09-18 访问次数 :
【字体 : 打印

14日上午10点,位于启东市北新镇光卫村的双华蔬果专业合作社包装车间里,工人们娴熟地把芦笋笋尖对齐,拣满一把后绑上一圈紫色胶带,再统一切除根部,放进篮筐里,此时一辆蔬菜运输车就停在车间外面等候装货。

“这些芦笋都是种植户一大早从大棚里采摘的,我们统一整理,马上发往上海各大批发市场,这几天每天的发货量在1万斤左右,今天发的货今晚就会出现在上海市民的饭桌上。”合作社负责人刘法明笑着说。

一、抱团发展,打造“芦笋村”

14日凌晨3点,种植大户康淑真一家4口就起床了。光卫村芦笋都是大棚种植,今年天气炎热,白天大棚内温度达到50℃。康淑真告诉记者:“凌晨三四点棚内温度还行,芦笋必须天天采摘,今天不采,到明天就老了。”

康淑真是安徽六安人,是最早一批来到光卫村的外地种植大户,2014年,她还是个小姑娘,10年过去了,如今孩子已经在启东当地上学,她家的芦笋面积也已经发展到20多亩。

曾祥菊也是安徽人,现在同康淑真成了好姐妹,她比康淑真种植芦笋晚几年,当时听说老乡在启东种植芦笋赚钱了,她也包了10多亩地,现在成了种植芦笋的好手。村党总支书记范华华介绍,目前村里来自外省的种植大户有30多户,分别来自安徽、山东等地,大棚芦笋面积超过900亩。

起早贪黑,芦笋种植特别辛苦,但收益很可观。“现在已经是芦笋采收的收尾阶段,今天的收购价是每斤2.5元,一早上采了500多斤。”康淑真说,“现在天气热,产量上来了,价格比较低,春节的时候,刚采上来没有整理的芦笋,卖过一斤28元的天价。”

二、打响品牌,畅销大城市

光卫村芦笋种植红红火火,离不开一个人,他就是刘法明。老刘是徐州人,早前在家乡种植过芦笋,之后又到云南开辟种植基地。2014年,刘法明去上海崇明收货,从朋友那得知与崇明一江之隔的启东气候宜人、土地肥沃,非常适合芦笋生长,于是有了在启东种植芦笋的想法。

为此,刘法明多次往返启东进行考察,在对启东的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后,最终在北新镇光卫村扎了根。刘法明说,在启东用大棚种植芦笋,采收期可从每年的1月持续至10月,比在他老家徐州露天种植多了半年时间。

刘法明很快牵头成立了启东市双华蔬果专业合作社,流转900亩土地,建起了钢架大棚,还先后建了3只冷库,开始“招兵买马”,很快吸引了安徽、山东等地一批种植大户。在此基础上,他还在启东周边乡镇及海门扩大种植面积,目前他的合作社在南通地区的芦笋种植面积超过1200亩。

“芦笋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出色的保健功效,被誉为‘蔬菜之王’,在上海、北京、天津、杭州等大城市十分畅销。”刘法明自豪地说,启东芦笋更是以质优闻名,在上海最大的批发市场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,“我们的芦笋没有销完,其他产地的根本销不动。”

三、产业红火,强村更富民

驱车光卫村的村级道路,沿路便是成片的大棚芦笋,范华华说,目前,该村有近一半的土地种植芦笋,实现了土地的有效流转,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,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。

据了解,芦笋基地的日产量1万斤左右,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。而芦笋的种植培管、采收加工,又吸纳了周边大量闲置劳动力。

今年70多岁的村民季菊美家2亩多责任田全部流转,每亩有1000元租金,她平日去基地采芦笋,每小时有15—20元的收入;年逾六旬的村民施建兰手脚麻利,在包装车间包装芦笋,一年能挣两万多元;68岁的村民朱小康在冷库打零工,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……

光卫村是纯农业村,红红火火的芦笋产业,让村里的土地成了抢手货,去年村里新建设了300亩高标田,刘法明几次找到范华华,想要用来扩大芦笋种植面积,范华华笑着说:“如今,芦笋产业已成为富民产业,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00万元。”

来源:南通日报 报送人:张玥